汉字 秅

拼音:chá   ná   注音: ㄔㄚˊ ㄋㄚˊ

部首:   部外笔画: 4   总笔画: 9

简体部首:   简体部外笔画: 4   简体总笔画: 9

繁体部首:   繁体部外笔画: 3   繁体总笔画: 8

五笔86/98: TTAN   仓颉: HDHP   郑码: MFMH  

笔顺编号: 31234315   四角号码:22914   UNICODE:79C5



基本字义

chá   ㄔㄚˊ
  1. 量词,古代计算禾束的单位,四百把为一秅。
  2. 古书上说的一种麻属植物。
  3. 古县名,在今中国山东省。

方言集汇

  • 粤语:caa3caa4
  • 客家话:[客英字典]ca2[海陆丰腔]ca2du5[梅县腔]ca2[台湾四县腔]ca2du5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午集下》《禾字部》 ·秅 ·康熙筆画:8 ·部外筆画:3
  • 《唐韻》宅加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直加切,��音茶。數名。《儀禮·聘禮》禾三十車,車三秅,四秉曰筥,十筥曰稯,十稯曰秅,四百乗爲一秅。 又國名。《前漢·西域傳》烏秅國,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。 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��都故切,音妒。義同。

说文解字

  • 《卷七》《禾部》 ·秅
  • 二秭爲秅。从禾乇聲。《周禮》曰:“二百四十斤爲秉。四秉曰筥,十筥曰稯,十稯曰秅,四百秉爲一秅。”宅加切

别人正在查的字